英国太阳能发电量创新高
注意,这不是离网系统,无需政府补贴,完全市场化售电,无需什么用户合同。
来自多个渠道的消息显示,在2007-2011年间平地而起的中国太阳能多晶硅工业正面临灾难性的危机。我无法反驳这一判断,因为2012年全球光伏市场需求增长乏力,中国市场即使达到5GW的规模也无法完全抵消欧洲市场的衰退对中国厂商带来的冲击,而新兴的美国市场受到美国商务部裁决的影响,增长的势头可能不如预期。
因此,对于众多生产成本在30-35美元/公斤的中国厂商来说,关闭工厂成了必然的选择。以多晶硅价格为例,目前维持在27~28美元/公斤的价格在今年下半年要反弹到大约35美元/公斤以上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我们也希望这种伙伴关系能上周末(18日)美国商务部宣布对中国输美太阳能电池征收31.14%至249.96%的高额反倾销税。目前除了徐州中能和重庆大全等4~5家几家厂商还在维持正常生产外,其余二十多家厂商已经停产,有些厂商停产已经接近6个月。其实就资本的性质来说,无任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大量资本投入肮脏的煤矿业还是现在大量资本投入清洁的光伏业,资本追求的目的都是一样的。
一家外国多晶硅厂商的代表很直白地对我说,尽管他们目前也不赚钱,但只要坚持到年底,那些已经停产的中国厂商大部分将会破产。进一步推动太阳能光伏更广泛的应用。近日中国垂直一体化太阳能光伏组件生产商晶科能源宣布,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市建立子公司。
未来有无限种可能,希望光伏企业不要盲目跟风,重蹈覆辙。加拿大利用紧邻美国的地理优势,正抓住机遇发展本国光伏产业。09年,全球光伏市场将面对产能多余的局势,可是供大于求的态势也可能促使全球光伏模块的价钱降落达20-40%。不过,对于印度光伏市场快速扩张抱有期许的群体,并非只是来自印度国内。
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印度当然也希望跟随这股潮流,在未来的全球低碳经济模式中占据一席之地,《国家太阳能计划》等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出台。2009年,斯蒂尔沃特地热发电厂建成发电。
作为一个光伏生产大国,在政策的支持下,几年前光伏产业疯狂式的发展,到如今也是人人自危的局面。不能否认印度政府所做的种种努力,但2011年的印度光伏市场之所以更加引人注目,更的原因还是在于欧洲主导市场褪色之后光伏厂商们的迫不得已。当然,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他指出:地热项目现在还没有像太阳能和风能那样占据着报纸的新闻头条,希望这种状况能有所改变。
对外国石油的依赖使我们的国家更不安全生产,也对公民的健康产生不利影响。我很高兴地看到,奥巴马的经济复苏资金将用于内华达州,帮助实现能源独立项目。然而都处于起步阶段,要想达到一定规模,还需一段时间。如果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技术,充分利用淸洁能源,那么政府就不必每年耗费3000亿美元巨资进口石油。
作为奥巴马政府全力以赴保持美国能源增长的措施之一,美国能源部(DOE)对建在内华达州法伦镇的世界第一个太阳能地热混合发电厂做出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横向来比,印度和中国虽然同属光伏新兴市场,而事实上印度政府也或多或少在借鉴中国推广光伏应用的种种举措,但由于更缺少产业根基,印度政府高调制定的宏伟的《国家太阳能计划》如同空中楼阁般,虽绚丽,但却虚无缥缈!至少在2011年这种状况在延续,因为个别的举措并改变不了整体的困境。
该计划分3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将持续至2013年,重点是太阳能集热利用,推广离网系统,服务于人民,而不接受商业化能源,并适度增加并网发电系统。调整商业模式、将重点转向拓展国内市场及通过创新形成独特的产品优势是充满风险的,虽然它最终能带来一个比现在更具可持续性的发展战略。
澳大利亚的城市居民已经率先开始使用光伏系统,但其实在偏远地区以及矿区,太阳能也是一种可以负担并容易实现的主要新能源。随着光伏产业成本不断降低,一旦达到与传统发电成本相当之时,其市场的潜力会迅速爆发出来。因此,印度政府适时推出了到2022年光伏发电能力达到2万兆瓦水平的宏伟目标。第三阶段为2017至2022年,计划到2022年光伏发电能力达到2万兆瓦水平。但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太阳能光伏利用的前景毫无疑问更为广阔。转战新兴市场 中国 中国仍然是保持全球供需平衡最不可预测的因素之一。
现实理想,或者说蓝图已经一目了然,但对于印度政府来说,要想实现这一目标,似乎并不那么简单。加拿大对于自身的定位清晰。
西班牙光伏市场的急速成长让我们看到了如许一个事实,即每个国度在光伏市场合奉行的政策将对全球光伏市场发生宏大的影响。印度光伏项目的投资商也如是表示。
中国虽然发展光伏产业时间较长,但是对于市场而言可以说是才刚刚开始。随着欧洲需求的不稳定,中国政府面临着不断增大的压力,因此将加速国内部署来支持如此庞大的生产基地。
西班牙的教训 2007及2008上半年,西班牙当局推出了与传统电价几乎等价的激励政策,外加全球油价上涨等身分,全球光伏财产处在蓬勃的上升周期。虽然印度光伏市场的规模还停留在一个较小的阶段,但这并不妨碍全球各地光伏厂商在这里的布局步伐。而数据也更直观的显示了印度光伏产业目前的困境:由于金融机构谨慎审查光伏项目,导致开发商们没能完成融资,仅在古吉拉特邦就至少有450MW的项目错过最后期限。另一方面,借美国向中国提出双反的契机,利用与美国相邻的地理优势,吸引中国光伏制造厂商来加拿大建厂。
在美国内华达州法伦镇,全球第一个太阳能地热混合电厂已于近日正式竣工。印度的能源供应现状却是严重依赖海外进口的石油和天然气,其实印度政府也早已意识到了这一点,很早便开始把风能和核能的开发放在相当重要的位置。
只有如许,光伏财产才干真正有盼望。它是扩大内需和加强可再生能源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样板,对美国在全球清洁能源技术领域保持竞争力意义重大。
斯蒂尔沃特混合设施把26兆瓦太阳能光伏发电容量与33兆瓦的地热发电基荷相结合,演示了一个单一的电厂可以如何同时向美国家庭、企业和整个社区提供可再生能源动力和基本负荷动力。由于开发商低价竞标,目前印度中央政府的光伏补贴缺乏新引力,投资回报率很低。
而09年,跟着西班牙当局的政策调剂,全球油价的下跌以及全球经济的阑珊,全球光伏市场可能浮现降落趋向。但从以往的经验来看,这道鸿沟并非是不可跨越的,不过应该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究竟这场危机将连续多久尚无人知晓。斯蒂尔沃特太阳能地热混合发电厂不仅使国家能源结构多样化,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而且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增长。
新兴市场的发展之惑 中国一句古话,物极必反,新兴市场真的能拯救光伏产业吗?新兴市场的发展是否又是一波三折?抛开经验少,技术落后不谈,如果凭政府一腔热情,不符合本国基本国情,或许会重蹈西班牙和印度覆侧。在2010年这个公认的全球光伏产业的好年份里,印度光伏市场的增长也显得是那么举步维艰就是最好的例证。
面对光伏产业的寒冬,整个业界更加认同这样一个声音只有寻求并开拓新兴市场,吸引新投资,才是光伏企业的求生之路。2008年之前的数年时间,全球光伏市场以每年50%左右的整体增速向前推进,更有不少国家和地区的增速高达100%以上,但印度光伏市场的年度增速仅在20%左右,显示了不小的差距。
一方面,利用高上网电价吸引企业建电站,然后规定企业在加拿大建设电站的条件是本地化采购必须达到60%,以此来发展本土光伏产业链。作为地热发电厂的新组成部分,安装的大型太阳能电池阵列不仅使其成为混合电厂,而且发电量增加了26兆瓦。